一場颱風,讓我們重新認識防災包:來自背包工廠的第一線觀察

台灣進入颱風高峰期,防災意識升溫,不只是民間搶購糧食,企業與政府單位也開始重新檢視防災裝備。專業背包工廠倍勁觀察到,具備模組、防水、夜間反光功能的背包,成為近期最被關注的品項,也反映出城市災害應變正進入升級階段。
每年颱風季節來臨前,超商架上的泡麵、電池與罐頭總被一掃而空。然而,真正能在災難來臨時陪你走出門、穿過積水街道、臨時避難的裝備,卻往往被忽略:那就是一顆真正實用的防災包。


尤其在烏俄戰爭爆發後,歐洲各國紛紛重啟防災與民防政策規劃,台灣也隨著地緣政治局勢升溫,社會對「平時備災」的重視度明顯提升。這不只是民眾搜尋熱度上升,更具體反映在製造端的訂單趨勢。

倍勁,一家台灣本土的背包工廠發現,近年來企業、學校、政府單位對於「防災包」、「應變裝備」的詢問與開發需求大幅增加。這股現象,在他們看來,不再是消費潮流,而是反映出社會對災難準備的結構性轉變。
倍勁多年來替品牌、企業與 NGO 製作各式功能型背包,其中包含城市通勤型防災包、戶外避難裝備與模組化逃生系統。在他們的觀察中,社會大眾對防災包仍存有幾個關鍵誤區:
1. 以為家中已有登山包即可應付防災
2. 誤以為防災包是「放滿東西」就算準備好
3. 忽略臨時撤離中的取物效率與耐用設計
倍勁的開發團隊認為,真正的防災包不只是能裝東西的容器,而是能在關鍵時刻幫助人行動的工具。
防災包的使用情境從不是理想狀態,而是停電、積水、地震後混亂的環境。倍勁與品牌合作開發的多款產品中,設計了清楚的分工邏輯:
主背包:儲存衣物、水、行動電源等大體積物資
副包/防水模組:放置證件、藥品、衛生用品,且具備高機動性
此外,防水模組多採用可收捲設計,在不使用時可壓縮成棒狀、外掛於主包外側,節省收納空間,又便於快速取用。對於必須隨身攜帶但不能濕損的物品(如奶粉、證件、日常備藥)來說,防水包成為關鍵輔助角色。
倍勁也觀察到,有越來越多品牌與單位在指定採購「3-Day 戰術背包」規格,這類背包以 MOLLE 織帶系統為基礎,能彈性掛載工具袋、副包與其他裝備模組,是軍警與特搜單位常用標準。
模組掛載系統不僅提升防災時的裝備配置效率,更能依照家庭成員或任務分工來調整內容物,強調「個人行動包 × 家庭分工包」概念,是目前城市防災裝備升級的趨勢之一。
近年,包含 UNDRR(聯合國防災減災辦公室)與美國 FEMA 等國際防災單位,逐步推廣「漂流包(Float Bag)」概念──面對突如其來的水患,民眾應準備可防水、防漏甚至具部分浮力的裝備,確保物資安全。

所謂「漂流包」,可視為升級版的防水背包,其核心功能不只是防雨或日常通勤使用,而是為災難中的高水位、積水移動、緊急漂浮避難設計。它強調氣密、防滲水與浮力結構設計,能夠在緊急時刻確保內容物如文件、藥品、通信設備不被浸濕,甚至具備漂浮能力。
在台灣,許多人對「防水背包」的理解仍停留在通勤或戶外活動領域,然而在國際防災應用上,它早已進化為具有實際救災功能的裝備之一。
倍勁則以 DryBag 系列技術打造具備上述特性的模組化副包,適合搭配主防災背包同時使用。此類產品也成為海外 NGO、救援組織採購時的熱門品項。
除了模組性與防水性,倍勁也指出「反光功能」正逐漸成為防災包基本配備之一。過往反光條被視為交通背心配件,如今則被整合至背包結構中,當遇到夜間停電、惡劣天候能見度低的情況下,反光部位可明確標示位置、提升個人安全,對疏散、搜救也有實質幫助。
作為少數同時擁有軍用裝備製造經驗與自有軍規民用品牌的工廠,倍勁不僅參與軍警單位裝備開發,也經營 Bagrun 品牌,並建構了超過萬名使用者參與的產品使用社群。
透過社群蒐集使用者對於模組調整、快取設計、背負系統等的真實反饋,使產品能不斷優化,達成「製造端-設計端-使用端」三者緊密循環。
倍勁認為,現代的背包工廠早已不是「你給我圖,我幫你做」的代工邏輯,而是需具備前端開發能力、模組思考能力與災難場景理解能力的開發夥伴。
當製造者能參與需求定義、設計討論與場景模擬時,才真正能創造出「真實需求」的產品,而非僅僅「做得出來」。

 

延伸閱讀

從氣候災害到日常裝備:全球防水袋(Dry Bag)需求成長背後的啟示

Dry Bags Go Mainstream: Climate Resilience and Everyday Utility Behind the Trend

(本文由背包工廠倍勁提供觀察與資料,內容可作為防災應變/製造業觀察之專題延伸)